| 2007年第6期目录
本期目录 | | | 市民社会伦理精神与和谐伦理精神的构建——基于黑格尔、马克思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伦理思想的启示 | | 邹海贵,曾长秋 | | 2007,8(6):1-6 [摘要(731)] [PDF] | | | | 论“生态文明”与“四大文明” | | 张多来,黄秋生,阳晶 | | 2007,8(6):7-9,18 [摘要(996)] [PDF] | | | | 公共政策的非公共性:基于实证分析的视角 | | 苗振国,王贵忠 | | 2007,8(6):10-12 [摘要(814)] [PDF] | | | |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 黄秋生,张多来 | | 2007,8(6):13-15 [摘要(1618)] [PDF] | | | | 论“君子”人格与民主党派代表人物的修养 | | 刘吉元 | | 2007,8(6):16-18 [摘要(825)] [PDF] | | | | 论马克思生活世界视域中的自然概念 | | 柳祥美,候力 | | 2007,8(6):19-21 [摘要(762)] [PDF] | | | | 老子的容和养生观与现代心理调适理论 | | 屈志勤,李悦书,苏海琼 | | 2007,8(6):22-24 [摘要(713)] [PDF] | | | | 浅析卡尔·波普尔对归纳法的质疑 | | 苏金英 | | 2007,8(6):25-27 [摘要(715)] [PDF] | | | | 刍论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界定——以湖南省为例 | | 阳秋林,邹树梁,邹长城,肖东生,胡海波 | | 2007,8(6):28-31 [摘要(946)] [PDF] | | | | 基于多任务代理理论的高校薪酬激励机制探讨 | | 曾长虹,刘萌芽 | | 2007,8(6):32-34,39 [摘要(890)] [PDF] | | | | 日韩农产品保护政策比较研究 | | 谭如冰,尹峰 | | 2007,8(6):35-39 [摘要(778)] [PDF] | | | | 产学研技术转移的合作方式选择研究 | | 朱爱辉,陈富民 | | 2007,8(6):40-42 [摘要(1016)] [PDF] | | | | 企业安全生产系统人因失误的可修正性分析 | | 武淑平,宋守信 | | 2007,8(6):43-45,102 [摘要(713)] [PDF] | | | | 人因失误机理研究及预防对策 | | 廉士乾,张力,王以群,宋洪涛 | | 2007,8(6):46-49 [摘要(1515)] [PDF] | | | |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 唐岳湘,王璇 | | 2007,8(6):50-52 [摘要(961)] [PDF] | | | | 三国时的校事与司法 | | 李俊强 | | 2007,8(6):53-55,68 [摘要(794)] [PDF] | | | | 从《全唐诗》看唐代的巴蜀商业及商人生活 | | 程东宇 | | 2007,8(6):56-58 [摘要(848)] [PDF] | | | | 论规划效力对政府责任的法律控制 | | 彭飞荣 | | 2007,8(6):59-61 [摘要(791)] [PDF] | | | | 劳务派遣劳动关系的法律界定 | | 刘焱白 | | 2007,8(6):62-65 [摘要(976)] [PDF] | | | | 网络犯罪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 | 谢宜辰 | | 2007,8(6):66-68 [摘要(681)] [PDF] | | | | 物权视角下人工体外授精子女的法律地位认证 | | 肖森华 | | 2007,8(6):69-72 [摘要(1124)] [PDF] | | | | 关于婚姻效力立法的思考 | | 黄黎玲 | | 2007,8(6):73-75 [摘要(990)] [PDF] | | | | 通识教育理念辨析 | | 刘梅 | | 2007,8(6):76-79 [摘要(907)] [PDF] | | | | 对盛唐诗歌的重新解读——读宇文所安的《盛唐诗》 | | 蒋才姣 | | 2007,8(6):80-82 [摘要(712)] [PDF] | | | | 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明代妇女著作补遗 | | 张清华 | | 2007,8(6):83-84,98 [摘要(658)] [PDF] | | | | 试论李升平乡土杂文理论 | | 罗玉成,马汉钦 | | 2007,8(6):85-87 [摘要(630)] [PDF] | | | | 从《长恨歌》的两种译文看诗歌翻译的话语途径 | | 戴玉群 | | 2007,8(6):88-91 [摘要(685)] [PDF] | | | | 语用预设视角下的英语广告语言 | | 李捷 | | 2007,8(6):92-94 [摘要(967)] [PDF] | | | | 《沁园春·长沙》两个英译本的关联理论评析 | | 叶从领,贾德江 | | 2007,8(6):95-98 [摘要(881)] [PDF] | | | | 译者介入与《红楼梦》人物形象变异 | | 魏瑾,汪小英 | | 2007,8(6):99-102 [摘要(775)] [PDF] | | | | 脚本理论对话语理解的解释力——兼论ST与AT的互补性 | | 王蓓,戈玲玲 | | 2007,8(6):103-105 [摘要(875)] [PDF] | | | | 亨利·詹姆斯国际主题与女性中心人物文学选择探因 | | 王淑林 | | 2007,8(6):106-108 [摘要(1047)] [PDF] | | | | 亨利·詹姆斯国际主题与女性中心人物文学选择探因 | | 王淑林 | | 2007,8(6):106-108,112 [摘要(762)] [PDF] | | | | 《沉沦》和《挪威的森林》艺术风格之比较 | | 徐小凤,谭鑫伟 | | 2007,8(6):109-112 [摘要(832)] [PDF] | | | | 试论王夫之对明代竟陵派的诗学思想的批评 | | 黄细梅 | | 2007,8(6):113-115 [摘要(860)] [PDF] | | | |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总目录 | | 2007,8(6):116-122 [摘要(707)] [PDF] | | | | 投稿须知 | | 2007,8(6):F0003 [摘要(678)] [PDF]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