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红梅,李素云,彭田红.旋后肌管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07,(1):31-33. |
旋后肌管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
Anatomical Study of the Supinator Tunal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
投稿时间:2006-03-11 |
DOI: |
中文关键词: 旋后肌管 旋后肌腱弓 骨间后神经 旋后肌管 解剖学研究 临床手术 意义 Clinical Significance 投影 比值 长度 距离 肱骨外上髁 厚度 膜性结构 旋后肌腱弓 结果 前臂 形态特点 上肢标本 解剖观测 方法 解剖学基础 |
英文关键词:supinator canal the arcade of frohse posterior interosseus nervus |
基金项目: |
丁红梅 李素云 彭田红 |
南华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湖南衡阳421001 |
摘要点击次数: 751 |
全文下载次数: 0 |
中文摘要: |
目的 研究旋后肌管的结构与自身比例定位,为临床手术诊断和治疗骨间后神经卡压征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观测36侧成人上肢标本旋后肌管的的形态特点及在前臂的自身比例.结果 旋后肌腱弓16%为腱性,22%为膜性加肌性,62%为腱性加膜性结构,长为7.9±3.8 mm,宽9.45±3.2 mm,厚度为0.7±0.3 mm.旋后肌管上口、下口至肱骨外上髁的距离与前臂的长度比值分别为0.19、0.26,投影于前臂的上1/5点及上1/4点.结论 旋后肌腱弓的形态特点及旋后肌管上口、下口在前臂的自身比例定位可为骨间后神经卡压征的诊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
英文摘要: |
|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
关闭 |
|
|
|